近期,全國豬價上漲牽動著人們的心。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,6月第5周全國生豬平均出場價格為每斤9.56元,環比上漲11.7%,較3月下旬累計上漲46.4%。豬肉價格6月以后漲勢日趨明顯,連漲20余天。一些網友對此表示擔憂,“又快吃不起豬肉了?”
雖然和2019年豬肉價格的歷史高點比,當前的價格還不算太高,但考慮到每年六七月份是豬肉消費淡季,出現連漲20余天、累計上漲46.4%的情況,人們對后市豬價的擔憂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不過目前看,作為生豬逆周期調節的關鍵指標,能繁母豬存欄量處于綠色合理區域,預示著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豬肉市場供應有保障,后市生豬價格不具備持續大幅上漲條件。
由于豬肉價格在CPI中的比重,人們往往對其波動十分敏感。淡季漲價,是否是反常波動呢?冷靜下來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,此次豬價上漲是多重因素耦合而成。
一是觸底反彈因素。據農業農村部消息,今年春節以來,豬價就開始大幅下降,到3月豬價觸底,5月開始,豬價進入“豬周期”上行通道。二是成本推動因素。今年以來,受俄烏沖突和疫情等原因影響,玉米和大豆等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,推高飼料等生豬養殖成本。國內一些地方疫情反復帶來的交通不暢,也助推了豬價上漲。三是供需變化因素。從供給側看,自去年9月以來,全國規模豬場新生仔豬數量持續回落,到今年一二月份,月均新生仔豬已經比去年9月下降了370萬頭、降至3100萬頭。生豬的育肥周期一般是6個月左右,所以今年5月生豬的上市量也隨之明顯回落。而今年前5個月的豬肉進口量同比下降,使短期內市場上的供應量進一步減少。從需求側看,隨著全國疫情形勢好轉,餐飲業對豬肉需求增加,一些地區和家庭的囤貨行為,又增加了對豬肉的需求量。四是市場情緒因素,受前期虧損影響,豬價出現上漲后,養殖戶存在壓欄惜售情緒,而一些故意渲染漲價氛圍、哄抬價格、制造恐慌情緒的行為,又加劇了市場惜售情緒。上市的生豬少了,價格也就隨之上漲。
在這一輪價格上漲中,養殖戶是不是賺得盆滿缽滿了呢?倒也未必。有業內人士表示,當前豬價雖然快速上漲,但整體上還在合理范圍內,屬于合理上升。而且養殖業本身風險較大,小散戶抗擊風險的能力更弱,更需要給予呵護。有句俗語說得好,“家財萬貫,帶毛的不算。”2006年以來,我國大致經歷了四輪“豬周期”,總體看下行時間略長于上行時間。就拿本輪價格波動來說,今年2月,豬價已經跌破養殖平均成本線,養殖場戶每出欄一頭商品豬,就得虧損300元左右。如今價格上漲了,養殖戶賺了些錢,但由于綜合成本也在上升,盈利幅度并不大。養豬的人能賺錢,有了生產的積極性,消費者才有肉吃,產業才能發展下去。
當然,與此同時也應防止豬價上漲過快。如果大家都吃不起肉了,對養豬者也不是件好事。為此,在價格上漲過快時,采取一些宏觀調控措施,也是很有必要的,包括一些預防性的調控手段。
調控離不開平衡。說白了,調控是“一手托兩家”,讓價格和收益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,既要讓消費者吃得起肉,又要讓養殖戶賺得到錢。如果只顧養豬的,價格漲幅超出了消費者的承受范圍,不僅影響物價的穩定和人心的穩定,長此以往也會導致產能過剩、價格下跌,供需雙方都會“很受傷”。但如果只顧吃肉的,豬價跌得太狠,影響了養殖主體的積極性,導致他們退市,那么不僅大家都沒有肉吃,產業本身和上下游環節也會受到打擊。因為養殖主體的積極性,是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關鍵之所在,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之所在。
面對當前豬價上漲背后的多重因素,既要打擊囤積居奇、哄抬價格等行為,也要保障農民和養殖企業的合理利益。通過合理有效的調控手段,防范生豬價格出現過大波動,讓養殖主體能夠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。畢竟,上一輪生豬產能大幅下降和豬價飆升,離我們并不遠。
總之,對當前豬價的上漲,需要各方理性看待。政府部門調控適度有效,養殖主體保持正常出欄節奏、不過度壓欄惜售,消費者對豬肉等農產品保持一個合理價格預期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構建起成熟的市場和產業。